高校大学,西南大学。教育网站。
科研成果/西南大学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2个重 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8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出版社1个,主办发行学术期刊12种。近两年来,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重大项目等高级别项目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共获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1500余项,总经费近2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17项、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80余项。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成果入选"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重点科研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培育基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淡水生物生殖与发育重点实验室
南方山地园艺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
发光与实时分析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家蚕系统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
作物种质资源利用创新引智基地
脊椎动物器官发育与再生创新引智基地
重庆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市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
科研教育学校科研机构现有专职科研人员300余人,拥有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建有重庆市北碚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百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10个国家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部综合实验站,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基地,4个*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16个市级教学团队,13个重庆市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版社1个(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中国百强大型出版社,十佳教育出版社),主办发行学术期刊12种。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3亿元。学校科研立项数量和经费年增幅均达33%以上,获“973”、“8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项目7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800余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30个,出版专著600余部,发表各类论文13000余篇。“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近100项。(数据截止至2013年11月)
学校在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重大项目等高级别项目中有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家蚕基因组研究、基础心理学研究、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西南适应性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标准研制、人类时间认知研究、农作物品种选育、柑橘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校园文化/西南大学
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是1928年时任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的甘绩镛先生所题。川东师范学校源于我校最早的办学渊源川东师范学堂。“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所谓“坤”者,明高僧智旭曰:“顺也,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人为仁,在性为寂,在修为止……顺则所行无逆……” 所谓“含弘光大”,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著,大是无所不被;“继往开来”,语出宋?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 而大有功于斯世也。”继:继承;开:开辟。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即是“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作为校训,除含义厚重,寓义深远外,还来源于百年老校的历史沉淀,可谓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那 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编选出来,又容易变更的文字。对学校而言,要“包含弘厚,光著盛大,继承百年老校优良办学传统,开创西南大学的光辉未来”; 对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而言,要“高瞻远瞩,胸襟弘大,秉承百年办学理念,发扬优良传统,肩负发展学校重任,实现学校规划目标”;对教师而言,要“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而言,要“自强不息,学无止境,诚信做人,承前创新”。
精神大学精神的内涵: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百年耕耘,含弘光大;恰逢西部开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综合大学,以“西南”冠之,顺天应时,顺地应民。因此,西南大学乃取西南之独特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其所学、所研、所育反哺于西南,服务于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即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孕育的独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彰显。
“特立”源于《礼记·儒行》之“特立独行”语,喻君子之高洁品质。用为西南大学精神,“特立”二字应有两解:其一是以西南大学所处西南之天然优势、以西南之独特资源养我学术、育我英才,助我“挺立”于优秀大学之林;其二是西南大学学人素以先贤儒者修身治世、宁静致远,通贯天、地、人三才之品性而“挺立”于世。
“学行”源自《荀子·儒效》“学至于行之而至矣”,扬雄《法言·学行》又曰“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可见,学习知识、教书育人若止于立言著述、传道授业,即属等而下之;其较高境界应为勤于践行,而后方可明辨是非,以所学为社会所用,如此,是为“圣人”。用为西南大学大学精神,“学”之一解应为继承传统、精于学术;二解应为继往开来、致力创新。“行”在此也有两解,一指躬行、推行;二曰德行、操行。因此“学行天下”一方面是指做学问、培养人才,使其所研究成果推行于天下,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天下。另一方面,“学行天下”是指西南大学师生于百年中因受西南自然人文滋养而形成道学兼修、厚德养学之品质,化为兼善天下、普惠大众之行动。
即是,西南大学由其成于西南之“特立”品质升华至大学精神之一般性和普适性,以其“化西南自然人文、育实践创新英才”所“特立”之成就,“富社会国计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既蕴涵了西南大学时空特征、独特资源之实际,也规定了西南大学的发展路向和价值追求。
校徽校徽整体呈圆形,白底蓝字。主体图案为西、南、大、学四个字的小篆体组成一口象形大钟。钟的下面是阿拉伯数字“1906”,代表西南大学最早的办学源头——1906年创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圆环低端文字是西南大学的英文。
钟型校徽的内涵是:钟通常放置于高处,且声音洪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且能传千里之遥。钟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有“黄钟大吕”之说,寓意西南大学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也暗喻西南大学办学精神之源远流长。
校歌《西南大学校歌》词:曹廷华(西南大学教授)、曲:刘青
校赋西南大学赋(西南大学文学院曹廷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