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西乡,茶乡。西乡县,人大,县委。
经济/西乡县西乡县手工制作器皿历史悠久。1958年葛石李家村出土文物中的石斧、石铲、刮削器、陶罐、陶碗等,均为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用具,距今已有7000余年。
历代的手工业者,多以农业为主,兼事手工业,少数开店串乡,为业谋生。清初,传入造纸技术,后沿巴山由东向西发展,乾、嘉年间有纸厂20余家,至道光四年(1824)已有“纸厂50余座,每厂工匠不下数十人。”(《秦疆治略》)。咸丰年间,定远厅(今镇巴县)王贡生来上高川裴家垭开铁矿办铁厂,历年有余,获利甚厚,矿工最多上到1200余人。相继出现的有木竹坝铁厂(铸锅)和白沔峡、七星坝、县城东关的铧厂。稍后,楼房坪也一度办起铁厂。同治初年,西河筑窑烧制日用陶瓷。宣统年间,县城办起纺织厂。
民国初年,县知事办织布厂,15年(1926)办平民工厂。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培华女职迁县以及后来成立的正本工业职业学校,均开染织、针黹、缝纫科并附设纺织厂。
建国后,工业开始发展,1952年总产值101万元,比1950年增长3倍,占工农业总产值3.15%。1953至1957年党和政府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西乡县建起缝纫、鞋业、木器、铁业、织布、织袜、雨具、印刷等48个合作社(组),从业人员754名,并成立县手工业联社。1956年工业总产值131万元,比1952年增长29.57%。
1958年“大跃进”中,在“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口号下,西乡县兴办一批国营企业,32个手工业社组过渡为合作工厂,12个集体单位转为地方国营,区和公社共办厂矿42处。1960年职工达4482人,工业产值578万元,比1956年增长3.4倍。
2008年,西乡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3916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0%,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76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2450万元,比上年增长28.6%,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9.3%。实现销售产值79397万元,工业产销率达96.66%。
2011年,西乡实现工业总产值21.9亿元,增长25.1%。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2亿元,增长25.4%。三大工业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94亿元,尧柏水泥、福润肉类、华林矿业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1亿元。新增投资百万元以上中小企业70家,发展个体工商户1554户。非公企业完成总产值27.6亿元,增加值17.8亿元,分别增长17.4%、19.2%。GDP能耗下降3.4%,化学需氧量减排130.8吨,二氧化硫减排241.8吨。
西乡县土层深厚,中性偏酸,年降水量800——1300mm,年均气温14.5℃,年日照量1500小时,无霜期246天,适宜樱桃生长栽培。西乡县生产樱桃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因盛产“玛瑙”樱桃而得名,据西北农林大学食品系专家教授分析,每百克鲜果肉中含碳水化合物8克,蛋白质1.2克,钙6毫克,磷3毫克,铁5.9毫克及多种维生素,VC含量高达8毫克,有利于降血脂、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等。
西乡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涌现出“西乡特炒”、“午子翠柏”等多个品牌,其中午子仙毫和炒青茶。
午子仙毫
选取县境内800——1000米左右的无污染生态环境中生长的茶树,于清明前后采摘幼嫩芽,经杀青、清风、做形、摊晾、整形、提毫、烘焙、拣剔八道工序精制而成,内含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色绿亮、毫闪光、香鲜嫩、汤清澈、味醇爽、形优美”是午子仙毫的六大特点。1999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炒青茶
炒青是西乡县茶叶的主打产品,从每年3月下旬一直生产到9月底,茶叶内含锌、硒、锰、氨基酸、儿茶素、茶多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