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人民政府,市长,重要会议。我的工作,工作报告,书记。
社会 /四平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38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产业增加值138.8 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119.7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21.5亿元,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达11461元,比上年增长14.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38.2:29.7:32.1调整为36.5: 31.5: 32.0。*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2%;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1.1%;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1.7%。
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22.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2%。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4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农业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支出分别为27365万元、69653 万元、1166万元,增幅分别为41.3%、13.5%、84.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为28053万元,比上年增长37.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4510万元,比上年增长 3.4 %。
市场物价总体水平保持小幅上涨,上涨幅度不大,有的明显低于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62,涨幅比上年回落1.48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82,涨幅比上年上升0.2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26,涨幅比上年上升0.02个百分点。
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0.5万人,比上年下降2.4%。全年城镇创造就业岗位5.77万个。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年末全市尚有城镇失业人数21973人,登记失业率为4.1%。培训农民80万人。全市有4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
农业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全市农业取得良好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得到巩固,支农投入不断增加,惠农政策继续完善。农业取得较好发展,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在连续几年增产的基础上又上新台阶,达到622万吨,比上年增长2.8%,实现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第7个增产年。其中玉米产量529.9万吨,比上年增长0.64%;水稻产量60.5万吨,增长30.2%;油料作物产量10.4万吨,增长14.4%。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农业产值100.8亿元,增长6.5%;林业产值1.5亿元,下降20.7%;牧业产值135.3亿元,增长13.1%;渔业产值0.2亿元,下降10.1%。
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1万公顷,增长7.1%。其中,玉米面积5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4万公顷,增长9.6%;水稻面积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万公顷,增长25.6%;小麦面积1291公顷,比上年减少973公顷,下降43%;大豆面积3.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6.1%。
畜牧业生产较稳定,畜禽出栏呈下降态势。全年猪出栏总量达到548.9万头,比上年增长2.2%;牛出栏总量达134.4万头,比上年下降7.6%;羊出栏98.5万只,比上年下降10.2%。家禽出栏9531.8万只,比上年下降4.6%。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全年肉类总产量达99.2万吨,比上年增长4.6%。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52.3万吨、20.1万吨、1.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3%、6.9%、5.5%。禽蛋产量44.6万吨,与上年持平;牛奶产量12万吨,比上年增长2.9%;水产品产量3708吨,比上年增长25.4%。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5.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1%。拖拉机保有量69217台,比上年增长7.8%。农用运输车7687台,比上年增长4.8%。机电井11968眼,比上年增长13.4%。农用水泵72589台,比上年增长3.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256.7万亩和190.9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3%。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工业立市”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工业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增幅居全省前列,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5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8%。
全市十大产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年创增加值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机械加工制造配套业,年创增加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食品业年创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3.8%,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利税总额163959万元,比上年增加32217万元,增长24.5%。实现利润52294万元,比上年增加17938万元,增长52.2%。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润41074万元,比上年增加13134万元,增长47%。
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取得显著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2户,其中亏损企业71户,企业亏损面为25.2%,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2687万元,比去年减亏6019万元。
工业十大产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饮料制造业获利能力增强,成为今年实现利润的主要支撑力量。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实现利润9258万元,是上年的5.8倍,对全市工业利润的贡献率达42.7%;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8237万元,比上年增长69.8%,对全市工业利润的贡献率达18.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产值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全年施工单位工程35个。建筑施工面积56.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8%,竣工面积3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8.6%。
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大力实施投资拉动经济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65.1%。其中城镇投资112.8万元,增长70.4%;农村投资31.5万元,增长48.5%。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5.8万平方米,商品房空置面积5.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3.6亿元。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14亿元,比上年增长94%。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9%,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带动作用显著。全市共开发建设项目612个,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项目26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7个,完成投资额26亿元,同比增长80%。昊华离子膜烧碱、天成玉米深加工、通钢冷轧板、双辽福耀玻璃、伊通金圆水泥等重点项目相继投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批5个国债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5.1亿元。
国内外贸易全市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5.5%。分城乡看,城市好于农村。城市零售额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县的零售额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县以下零售额35.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行业看,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在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7.4亿元,比上年增长43.2%;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85.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853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5.5%。其中进口总额1686万美元,出口总额68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8.6%。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参加第二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共引进50万元以上项目829个,到位资金100.3亿元.新加坡新达集团、中粮集团、香港立国等大企业先后到四平投资,扩大了四平的知名度。
金融和保险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64840万元,比上年增长9.9%。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11.1亿元,比年初增加42.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2.2亿元,比年初增加3.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9.3亿元,比年初增加26.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81.7亿元,比年初增加38.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91.9亿元,比年初增加28.9亿元;中长期贷款68.0亿元,比年初增加2.2亿元。
保险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8家。全年保费收入46564.2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602.2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4962万元。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6303.1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5295.5万元;人身险赔款1007.6万元。
交通邮电业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值16.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 %。全年公路旅客发送量2930 万人,比上年增长5.2%;公路货物发送量2796 万吨,比上年增长4.1 %;公路货物周转量10566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2%;旅客周转量10364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0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辆达到191458辆,,其中载客汽车达到39781辆,载货汽车达到29071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1660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170万元,增长18.9%;电信业务总量49490万元,增长0.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包括小灵通用户)达71.4万户,比上年下降49.1%,其中小灵通用户9.7万户,与上年持平,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48.9万户,比上年增长71.5%。
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60.64万人,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257人,比上年增长24%。接待国内旅游者60.51万人,比上年增长9.8%。旅游总收入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6%,旅游人民币收入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区修建了六孔桥路、北邮电街、幸福路等9条主次干路,改造巷路23条.热网北干线延伸工程全面竣工。城市集中供热能力达到870万平方米。实施市区24小时供水改造工程,3万户居民收益。城市出口建设实现突破,四叶一级路、102线四平连接线竣工。环城公路基本完工,通车里程46.5公里。京哈铁路四梨路公铁立交桥实现简易通车。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0亿元,竣工里程661公里。北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建成滨河公园绿地28万平方米,园林广场8处。铁东公园、宏泰公园、热电广场及周边绿化工程全部竣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开局顺利,年内新增绿地63.5万平方米。市区8个广场、23条街路、107个楼体实现了亮化,巩固了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市容市貌日见整洁,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均值为21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