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曲为厔”而得名,素有“金周至”之美誉,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6%,辖1个街道19个镇,264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周至自然生态良好,是*生态示范县、全国首批*魅力生态旅游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66.6%,森林面积占全市森林总面积的52%,秦岭北麓面积占全市秦岭北麓总面积的41.8%;境内15条河流年径流量10亿立方米,年向市区供水3.05亿立方米,是西安市的主要水源地。周至建县两千余年,周至县,水曲为厔”而得名,襟山带河,西安周至。周至县政府,北濒渭水,猕猴桃,周至,因“山曲为盩。
人口/周至县新石器时代,今马营村、嘉会堡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之际,境内先民活动渐多。周朝和春秋时代,境内人口增加。秦末汉初,境内黑河以东地被皇室圈占,因而人口稀少。西汉中期至隋唐,人口渐增。盛唐时全县辖17乡,约5100余户,2万余人。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全县5453户,21412人。明洪武至嘉靖年间(1362~1522),全县4400户,47080人。清康熙时(1662~1721)全县234300人;道光四年(1824),全县31万人;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李篮起义军,大平军反复与官军在周至激战。农民死伤甚多。光绪年间,两年大旱,少壮流离。宣统元年(1909)全县217073人;宣统三年(1911)“因屡经兵燹,民生凋敝。”人口降为18万人。民国初,军阀混战,连年天灾,民国12年(1923)全县人口降至93551人。民国37年(1948)全县17465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口从自然生育逐渐转入计划生育。1949~1974年,全县人口增长1.96倍,是本县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人口生育严重失控,10年增加107567人。1978年以后,由于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逐年下降,逐渐进入有计划有控制的发展时期。从1982~1990年净增人口62143人,平均每年净增7768人。
截止2010年全县总人口66.2万(农业人口59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0:109。人口出生率为12.3‰,死亡率为6.2‰,自然增长率为5.8‰。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16人。
精神文明建设/周至县重视发挥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切实加强统战、民族、宗教和对台工作。顺利完成了工商联换届。广泛开展“六五”普法和法律“六进”宣传教育活动,县、镇、村三级普法网络更加健全。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创建标准化调委会110个。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办案,营造了公正执法的良好氛围。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最美周至人——我身边的楷模”评选活动,评选出10个优秀团队、先进个人,为全县干部树立了学习榜样。两人荣获“陕西省十大孝子”称号,孝老爱幼的氛围更加浓厚。扎实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文明餐桌行动等活动,群众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富有实效,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