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回应关切,公开意见箱。市情,办事,公开制度。
自然资源/肇庆市森林资源
根据*二类调查数据,2005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587.36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1.7%,有林地面积1405.47万亩,森林覆盖率65.1%,林木绿化率66.8%;活立木蓄积量3742万立方米,年生长量242.7万立方米,生长率6.5%。
全市现有生态公益林399.11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5.1%。商品林面积1188.25万亩, 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74.9%。
水资源
西江和北江为本市两大水系,西江自西向东在三水区与北江汇合流人珠江。西江干流和北江干流均属珠江水系。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139.57亿立方米。集水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西江及其一级支流贺江、新兴江及二级支流东安江、凤岗河和北江及其支流绥江。超过100平方公里集水面积的河流50条,属西江水系的25条,另外25条属北江水系。西江干流水量在全国各大河流中仅次于长江,高要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是223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7100立方米。西江是沟通两广的重要水道,3000吨位的船只可从下游直通肇庆三榕港码头。肇庆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分别为140亿立方米和40亿立方米,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降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的汛期,占年降雨量的80%。2004年,全市降雨量为1253毫米,是多年平均降雨量的76%。由于西江、绥江、贺江来水量大,枯水年份对生产、生活用水影响不大。全市人均多年水资源占有量为3553立方米(不包括过境水量2464亿立方米)。境内水质普遍较好,西江、绥江、贺江均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由于水资源总量大,即使工业化进程加快,用水量增大,预计今后十年也不会出现缺水问题。但是,苦旱区、石灰岩地区还存在局部缺水问题,全市仍有饮水特别困难人口11.65万人。
矿产资源
肇庆已找到矿产61种,探明有储量的有36种。金属矿产主要有铌、钽、金、铁、铋、钼、锡、铜、钨和稀土等;金矿资源丰富,有矿产地35处,主要分布在高要市、怀集县、封开县等地,保有储量91吨,被誉为广东的“黄金之乡”。非金属矿产主要有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石膏、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花岗岩、陶瓷土及砚石、矿泉水、地热水等。砚石是肇庆市特有的工艺观赏石矿产,因主产于西江羚羊峡东侧的烂柯山端溪畔而得名“端砚”。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七星岩至鼎湖山一带的北岭山也是砚石的主要产地。境内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等处砚石质量*。全市砚石储量约10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
肇庆市是南亚热带地区的物种宝库,有不少驰名于世的珍贵种类,是广东省主要林区之一。早在1993年全市已实现绿化达标。2004年,全市有林地面积94.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7.4%,活立木蓄积量4559.3万立方米。自然植被基本上属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其代表是鼎湖山和封开县的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全市天然生长和人工栽培的林木近300科、1200多属、2500多种,其中乔灌木1000多种。林木种类多为松、杉和薪炭林。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54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银杏、苏铁、银杉、水松、水杉等51种;二级保护的有苏铁蕨、福建柏、青皮、樟树、楠木、格木、降香檀、红豆树、紫檀、合果木、水曲柳、土沉香、蚬木、榉树、桫椤等203种。高要市、四会市、广宁县、封开县、德庆县分别是中国肉桂、柑桔、竹子、松脂、贡柑之乡。茶杆竹和桂皮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全市有陆生野生动物210多种,其中鸟类150种、两柄类11种、爬行类20种、兽类32种和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6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蟒、巨蜥、云豹、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等5种;二级保护的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鹰类、大小灵猫、斑林狸、金猫、白鹇、原鸡、大小毛鸡、大壁虎、虎纹蛙等30种
旅游资源
肇庆市是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梅庵、德庆学宫、肇庆古城墙、七星岩摩崖石刻、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星湖风景名胜区是*重点、国家AAAA级景区。全市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旅游资源单体95个,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的58个,占总数的61%。肇庆市旅游资源品质高、类型多。以鼎湖山(风景区)、七星岩、大斑石(封开县)为代表的山岳与地质景观资源;以星湖、西江、贺江为代表的水景观资源;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黑石顶(封开县)为代表的生态资源;以古城墙、阅江楼、端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德庆龙母祖庙、梅庵为代表的宗教与民俗资源;以肇庆高尔夫度假村、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代表的休闲度假资源等构成肇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使肇庆的旅游资源在全省具有明显的优势。经挖掘和整合,全市已形成以七星岩和鼎湖山为中心,连接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源、封开龙山和天下*石、鼎湖葫芦山和九龙湖、德庆盘龙峡和龙母祖庙、高要广新生态园的“肇庆千里旅游走廊”,促进了全市旅游的发展。
区域形成
肇庆,古称端州,曾是西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2200多年。它既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最早的交汇处。肇庆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草木丰盛,物种繁多,十分适宜人类居住。北宋起称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庆”。
语言:肇庆市主要流行两种汉语方言:一是粤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广府话(俗称白话),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广府片,主要分布在端州、鼎湖、高要;第二部分是罗广片(又称勾漏片),分布于四会、德庆、广宁、怀集、封开和高新(大旺)区。全市总人口的90%以上使用粤方言,但各地又有地方色彩,在语意、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怀集县就有上坊话和下坊话之分。二是客家方言,全市大约有30多万人使用,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四会市最多,大约有12万人。此外,还有怀集、封开两县的少数民族语言壮语和标语。使用壮语的主要居住在怀集县北部的下帅壮族瑶族乡和中州镇的部分村寨,大约有7000人左右,属壮语北部方言;由于他们与操粤语的汉族同胞交往密切,故与壮语北部方言又有明显的不同。本市操标语的约20万人,主要分布在怀集县的永固、诗洞、桥头、大岗、梁村等镇和封开县的河儿口镇、金装镇、长安镇的一些村寨。
民族分布:肇庆境内有47个民族居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市总人口的99.47%;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回族、黎族、土家族、苗族、满族、侗族等46个。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且群居的有壮族、瑶族和回族,壮族主要分布在怀集县的下帅壮族瑶族乡和中州镇,瑶族的集居地为下帅壮族瑶族乡,回族主要聚居在端州区。其他少数民族主要通过人才流动和婚姻关系进入本市。本市在少数民族聚居人数最多的下帅置有下帅壮族瑶族乡。
宗教:肇庆市主要的宗教团体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9个。肇庆市天主教爱国会和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均成立于1990年,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及会长现暂缺。肇庆市佛教协会于1989年成立,现任会长为释念果。肇庆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成立于1989年,现任主席是李道成。肇庆市基督教协会于1989年成立,现任会长是刘天赐。肇庆市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81年,现任会长马坤豪。至2004年底,全市宗教信仰者约2万多人,其中基督教教徒3146人,天主教教徒2122人,佛教居士1.5万人,穆斯林508人。全市有宗教教职人员164人,其中佛教居士53人,尼姑(含斋娘)87人,伊斯兰教阿訇2人,天主教神甫1人、修女2人,基督教长老3人、传道16人。佛教活动场所主要有庆云寺、六祖寺、白云寺、慈云寺、宝莲寺和憩庵等8处;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有市区的城西清真寺和城东清真寺;天主教的活动场所有端州勒竹围教堂、高要上清湾教堂和高要黄洞教堂等7处;基督教的活动场所有端州城中路基督教教堂、四会督基教教堂、广宁基督教教堂、封开基督教教堂、德庆基督教教堂、高要新桥基督教教堂、高要莲塘基督教教堂等1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