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museum,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人预约。文创,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博物馆,馆藏,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馆藏文物/苏州博物馆该馆陈列面积2200平方米。该馆藏品1.5万多号,以古代书画、瓷器、工艺、出土文物和革命文物为主,其中一级文物240件(组),二级文物1147件(组),
图书资料7万多册,碑刻拓本2万多件。书画藏品中有宋至明清名人作品,如过云楼后人顾笃琨的子女捐赠的《元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定之、张绅、吴镇六家墨竹卷》(《七君子图》)元赵孟頫书《兰亭序》卷、王蒙《竹石图》轴、清王石谷《水竹幽居图卷》,明吴门四大家沈周、文征明、唐寅、祝允明及清初石涛、八大山人、“四王吴恽”、扬州八怪等人作品;瓷器有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元釉里红蓝地白花盏托、明正德釉里红白鱼暗花盘等;出土文物有吴江梅埝良渚文化漆绘黑陶罐、虎丘塔和瑞光塔发现的唐宋经卷、嵌螺甸漆经盒、檀龛宝相、丝绸刺绣、真珠舍利宝幢、彩绘四天王像内木函等。
馆藏吴江海堤、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等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中,
有6000年前的稻谷凝块,5000年前的大石犁、漆绘黑陶尊、骨匕、骨针、骨养等,是文献资料上未曾记载 的先吴文化的实物资料;馆藏西周豪伯父乙鼎、曲窃纹大鬲,商代百乳簋、史爵、父乙爵、祖辛觚,春秋战国时期的曲窃纹鼎、吴者减钟等,工艺十分精致,有不少器物从质地到器形,既有本地特色,又有中原文化影响的痕迹;馆藏从虎丘塔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 造型精美别致,釉色晶莹滋润;从瑞光塔发现的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年)所制“真珠舍利宝幢”,虽历千年之久,仍然斑斓璀璨,富丽堂皇,体现了当时在雕刻、镶嵌、漆工。 金银细工等方面高度的技术水平;同时发现的宝幢内木函四壁彩绘天王像和木刻版妙法经华经册等,也是价值很高的文物。
馆藏商代琰圭、玉琮,明代陆子岗琢玉,唐代裴家瓷枕,宋钧窑天蓝小碗、龙泉窑双耳环瓶、影青印花双凤折枝园盒,元代釉里红托盏 盘,明代永乐白地青花鸡心底碗、甜白刻花葡萄花果纹菱花四盘、宣德缠枝牡丹大碗、青花海水白龙盘,宋代缂丝、刺绣,明代罗香园刺绣 以及近代著名苏绣
艺术家沈寿绣的十二生肖瓶、济公像,清代制墨高手程风地的镌有“康熙乙亥”款的“千岁芝墨”等,都是价值极高的工艺类文物。
书画类是馆藏文物的巨家,其中宋代夏口的《钱塘观潮图》团扇。 无款《松下赏月图》扇。《五王嬉春图》条幅,元代王蒙的《竹石图》条幅,为国内少见的珍品。馆藏70余幅清代苏州地区状元书扇,占清代地区状元数量的一半以上,是有地方特点的书画扇。 藏革命文物有太平天国文物资料,其中主要是当年忠王李秀成开辟苏福省的文物,如军中公函、文稿、花名册、随征典木、减粮银纳照、千斤铜炮、军队武备等;旧民主主义时期和新民主主义时期文物中,以孙中山、黄兴、邹容、章太炎的手迹,抗日战争游击队和中共苏州地下党的文物比较珍贵。
该馆举办有“苏州出土文物陈列”、“太平天国苏福省历史文物陈列”。“苏州出土文物陈列”展出了馆藏新石器时代至明代的出土文物400余件,反映了苏州历史发展的大致历程。“太平天国苏福省历史文物陈列”,反映了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于1860年6月2日东征苏 州后建立苏福省,三次进攻上海,打击外国侵略者和清王朝封建统治,直至遭到失败的斗争历史。
该馆还经常轮流举办各种临时专题展览,如“明清绘画展览”。 "状元书扇展览”、‘清代丝绣展览”、“古代工艺展览”、“馆藏瓷器 展览”、“苏州新民主主义时期文物史料展览”、“辛亥革命文物资料展览”、“苏州昆曲历史陈列”等。
设计风格/苏州博物馆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较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据说,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
的1/5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这种在城市机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先生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