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布政府信息、提供便民服务和拓展网上办事为主要内容,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以努力建设“政务公开、服务市民、宣传海口”为目标,海口市政府,以发布政府信息、提供便民服务和拓展网上办事为主要内容。凌云。王磊,海口,国际旅游岛,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宗旨。
人口/海口市2008年底,海口市常住人口183.5万人,比上年增加4.05万人,其中,美兰区577539万人,琼山区432527万人,龙华区489313万人,秀英区335657万人。全市户籍人口155.82万人,比2007年增加2.88万人,其中,美兰区487895万人,琼山区375981万人,龙华区421615万人,秀英区272723万人。全市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91.48万人,农业人口61.4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有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满族、瑶族、蒙古族、朝鲜族、土家族、布依族、傣族、侗族、壮族、畲族等30多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7.66%,其他民族人口占2.34%。使用语言包括海南话、普通话、白话、军话、客家话、闽南话与四川、河南、湖南及其它地方话种和各少数民族话种等语种。以海南话为主,通行普通话,白话、客家话也常见。2012年末海口全市常住人口214.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万人。2012年该市城镇化率为75.48%,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全市户籍人口161.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47万人,占39.9%,非农业人口97.12万人,占60.1%。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52‰,死亡率为4.34‰,自然增长率为8.18‰。2013年全市出生人口2.72万人,出生率12.6‰;死亡人口0.96万人,死亡率4.4‰;自然增长率8.2‰。年末常住人口217.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5.18万人,城镇化率为76.1%。
教育事业/海口市古代海口教育与琼山有密切联系。明代琼山府城东厢攀丹村(今属海口市),曾创下一个村一族一朝代里出了6位进士的奇迹,这在海南*,在全国也属罕见,其中就有2对父子进士4人,唐舟及子唐亮;唐胄及子唐穆。唐氏家族成了世宦之家,全岛闻名。民国成立后,学堂改称学校,海口也逐渐试办起一些新型的学校,1926年大革命时期还兴起一阵“平民教育”热潮,成立平民教育委员会,在各乡镇办过一些平民识字学校及平民书社等。但是随后由于社会动荡,教育事业发展缓慢,至1938年,海口仅有小学21所。1939年,日军侵琼。在沦陷期间,日伪当局实施奴化教育,原有学校被迫停办解散。
1945年,日本投降,海口原有学校逐渐复校复课。按保甲制度,乡镇设中心小学,各保设国民学校,称为公立学校。另外,还有由私人、教会、会馆等筹资设立的称为私立学校。
1950年4月,海口解放,全市在校小学生有6855名,教职工358名;中学有学生1911名,教职工185名;中专及职业学校共有初级部学生184名,中级部学生688名,教职工154名;海南大学有学生137名,教职工68人。人民政府对接管过来的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整顿、改造。至1952年,全市中学调整合并为4所,小学调整为58所,中等专职业学校调整为4所,新办幼儿园1所。此外,还办起一大批职工、居民和农民业余夜校,进行扫盲识字和业余文化学习。1954~1965年,海口市的教育事业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发展时期。
学校按照政务院提出的“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发展”的教育方针,全市各类学校都有较快发展。1965年,全市小学已发展到113所,普通中学发展到9所,由市属各企业系统举办的半工半读的职业技术学校24所,由郊区各公社举办的农业(渔业)中学4所,由市政府举办劳动大学及高级农业学校各1所,幼儿园22所,业余学校87所。教师队伍逐年得到充实和加强。1965年,全市共有幼儿园教职工290名(其中公办37名),小学教职工1021名(其中公办852名),中学教职工399名(其中公办327名)。当年,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为115.7万元,加上贯彻中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调动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使学校校舍、设施设备及图书等办学条件也逐步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在此期间,由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一些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师资队伍曾一度遭到削弱。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期间,学生劳动过多,教学秩序不太正常,教育质量也一度受到影响。成人教育也曾受到脱离实际和浮夸风的影响,出现过强制识字,突击扫盲等偏差。这些问题,是在1962年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和中小学工作条例之后,才逐步得到解决。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各类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的破坏。1968年9月后,各中小学才陆续回校“复课闹革命”。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内容强调“突出政治”,强调“学工、学农、学军”,大大削弱了文化基础的教学,教育秩序极度混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76年,全市小学116所,中学21所,幼儿园85所,成人业余学校7所;全市共有小学教职工1131人,中学教职工1196人,幼儿园教职工461人,其他教育事业教职工120人。
1976~1986年,经过拨乱反正,海口市教育事业进入恢复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逐渐调整了全市各类学校的布局设置、学制年限及课程设置,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学校,广泛发动社会关心教育,多渠道集资改善办学条件。1983年,全市实现普及小学5年教育,被广东省评为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市。1985年,又实现了“一无两有”,即全市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受到省的表彰。
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海口的教育事业,随着特区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进入加速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逐渐得到落实;教育综合改革逐步开展和深化,改变了过去由政府统包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以公办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新体制;通过逐年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比较协调地发展。1992年,小学及初级中学下放给各区政府管理。至1996年,全市3个区均先后基本完成了“两基”(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实现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任务。通过政府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及多渠道集资办学,改建、扩建和新建了大批校舍,增添了大批教学设备和图书,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
截至2013年,全市共有小学171所,初中学校32所,普通高中26所,普通本科院校4所(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口经济学院),职(专科)院校6所,成人高等学校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