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祝嘉简介。设计艺术,行业信息,祝嘉,大家祝嘉。
书法教育/祝嘉提出书法高等教育问题
无论是在文昌故乡,还是定居苏州,祝嘉都将教书育人,尤其是书法艺术的传承视作人生一大责任和快事。面对登门求学者,无论长幼,他都循循善诱,乐此不疲。祝嘉曾撰文指出,“我国自古书画并称,以现在观之,书虽不像画效用之大,但书较画之应用为广,亦为美术之一种。现图画已有专校教授,书则仅于中小学有教授,且多不重视,学校当局随便委一教员担任,多没有书学的学识,敷衍时间,即有亦等于无,这实为不可解之事。”传统的书法教育都是私塾式的教学模式。直到1960年代,高等院校才开设书法课,但在学科建制上书法仍隶属在国画系下,属三级学科。早在1943年,祝嘉就在《书学》杂志发表过《书学之高等教育问题》,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讨论书学高等教育问题的论文。同年,他在当时的教育部主办的《读书通讯》杂志上发表《怎样复兴我们的书法》等一系列论文,在书学界、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祝嘉1961年退休后,在家免费收学生教授书法。他的学生从5、6岁的孩童,到70多岁的老者都有。祝嘉还撰写了《怎样写字》《书法三要》《临书丛谈》《〈笔法探微〉疏证》等,共有10多部书学基础理论著作和书法教育著作。祝嘉还非常关注中国书法的发展进程,对中国书法怀有深厚感情,体现出深沉的忧患意识。1957年他在《争鸣》杂志发表《我国书法的前途》一文,谈到,“我国书法,成为高超的艺术品,与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关,可以培养人民的爱美习惯,乐观情绪,宁静深沉的性格;这个文化遗产教育青年,也是一个很有力的爱国教育。到了人民文化普遍提高,生活日臻幸福,工作时间缩短,学文化的时间延长,这是书法发展的最有利条件……”
书法“全身力到”论
在书法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祝嘉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且大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后学有很大指导意义。祝嘉注意书法作品用笔的力度,他在挥毫时,注意用笔的疾与涩,让自己全身发力,进而使得书法作品尽显力到,苍古雄浑。1985年祝嘉返乡省亲讲学,戴文曾亲眼目睹先生挥毫展墨的神采,“先生所倡全身力到论,令人印象深刻。先生讲,落笔要有如老鹰扑小鸡,一笔下去,力到尽显。”祝嘉的“全身力到”系统总结了古人零星的实践经验,他在教学中反复向学生强调古代书法家全身用力到笔端的思想。在日常临习过程中,祝嘉身体力行,从坐姿、执笔、运笔中,练就了一种书法习作的独特功夫。祝嘉十分重视“力”的感觉,他反复强调笔抓紧、抓低,全身力到,他的著作中提及,“玩古碑上字,常觉其‘笔力惊绝’,这是抓笔的问题。笔抓紧,则力劲,笔抓低,则力沉。”祝嘉“在教学时告诉学生,为了能让全身的力度传达到笔端,*步应先安两足,脊背挺直。悬臂,使筋骨通畅,力易达毫端。即使右手执笔,左手也应踞案出力,两脚出力,肩背出力,使得全身之力聚集笔端。笔悬空,笔锋容易中正。腕悬空,以逆势入纸,自然能达到涩进的效果,能涩则步步停顿。笔画既长而实短,以短画连成长画,则强弩到末力终不减。”祝嘉的“全身力到”说,一直贯穿于他的书法基础理论始终。先后有《全身力到论》《还要谈全身力到》等专门论述。在二十世纪中国书坛,祝嘉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在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书法教育等方面,倾注了毕生的心力与智慧,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在近一个世纪的书法生涯中,祝嘉共著有七十余种三百六十多万字的书学专著,其中已经出版的有一百五十多万字,如此鸿篇巨著,在书学界堪称罕见。
人物事迹/祝嘉作为千千万万走出闭塞乡间,向外界寻求新知的寒门学子中的一员,祝嘉大半生都为生活所迫,辗转于天南海北之间。1899年,祝嘉出生于海南岛文昌清澜溪田村。 祝嘉“有一方印章,雕刻着‘龟甲出生吾堕地’”,祝嘉常将此印加盖于书法作品上,以示与文字、书法的缘分。 溪田村深藏于南国宁静广袤的椰林中,距海边不足一公里,祝嘉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度过了从童年到少年的美好时光。在成长的环境中,良师益友对祝嘉的影响同样重要。1916年,祝嘉17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广东一中),师从胡仁陔教授学习古文、诗词。祝嘉曾多次讲述自己的老师,“胡仁陔当时以诗词、书法名重岭南,并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兼授一中的国文课。”在广州求学期间,祝嘉在课余坚持学习书法。大字临颜真卿的《郭家庙碑》,小字学赵子昂的《洛神赋》。1921年,祝嘉回到故乡文昌,子承父业,在老家当小学教师、校长。工作过的学校有广文、智新、经正、县一高、强亚等。教学之余,祝嘉开始学习治印,并经常练字,以唐碑为主,间学何绍基,但常叹笔性不好,学无长进。文昌是著名的侨乡,1927年春,祝嘉往来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等地。从1930年起,开始在新加坡育英学校执教2年。教书期间,祝嘉深受同事张叔仁影响,重新坚定了他学书的信心。“张叔仁师法康有为学北碑,于《郑文公》造诣尤深,并且力诋笔性之说,鼓励祝嘉研究执笔方法,多临碑帖,多读书。此后,祝嘉接触并开始研究包世臣的《艺舟双辑》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这一时期,他还写了许多诗词,或抨击社会的黑暗,或抒发内心漂泊的痛苦及思乡的情感。”祝嘉之所以能成为碑学集大成者,精于北碑的张叔仁对他的影响非常关键,使他的灵根再发,兴趣又起。祝嘉自己也曾说过,自己真正研习书法是30岁以后的事情。他自认为30岁以前为‘笔性说’所误,且取法不高,30岁以后才开始真正的书法研究。现在看来,若无此间的困惑与对书法的思考,也就成就不了日后的祝嘉,成就不了他的书法与书论了。
坎坷人生
1933年秋,经朋友介绍,祝嘉来到南京谋生。作为一介书生,他首先想到的是访随园故居、随园墓、游莫愁湖。其后,进入“首都新闻检查所”当事务员。这一段时光,祝嘉致力于读书、写作。书法学《张猛龙》《六十人造像》。《张猛龙》每晚临两通,用3个多月时间临满二百通。祝嘉曾说,在南京,他基本每晚坚持临二通,“有时朋友相约去夫子庙看戏,实在推不掉,回来后挑灯再练。那时夫子庙坊间碑帖很多,也有赝品,粗制滥造者,这要凭眼光购买。”1939年,祝嘉由广西辗转进入四川,在璧山一个图书馆工作,因酷爱书学而潜心阅读史籍,探索书法长河的源头。在璧山潜心书学研究期间,撰成我国*部《书学史》。全书25万字,引用典籍五百余种。1947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至苏州拙政园。此后,祝嘉定居苏州。祝嘉一生坎坷,从青年时期广州求学开始,之后一直为生计奔波,足迹遍及海南文昌、南洋、广州、南京、武汉、长沙、湘潭、重庆、苏州等地。解放后,由于政治原因,祝嘉曾数遭抄家,内心困顿,生活清贫。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不管世间风云际会、人事倾轧,凭借手中之笔,书写人生百般际遇。晚年的祝嘉非常关心、思念家乡。若遇有海南人拜访他,他的心情格外高兴,并总要写些作品托来访者带回海南。1980年代后,他的许多书法作品往往也盖一枚‘文昌祝嘉’的印章,由此可见他对故土的思念。1994年,祝嘉执意要在海南出版他的著作《逆耳集》。祝嘉在给黄承利的信中写到:“我的许多著作,没有一本是在海南出版的,我希望这本能在海南出版。” 1985年,87岁高龄的祝嘉回海南省亲讲学,现海口市书协副主席戴文曾在海南大学近距离聆听祝嘉先生教诲,“先生书学理论精深,在海大演讲之后,现场挥毫,其所倡全身力到理论,令人印象深刻。每遇有人请先生留字,他也爽快应允,所留字句无外‘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之言,意在与大家共勉。”戴文还告诉记者,祝嘉晚年虽客居苏州,但每有家乡后学拜访,他都热情接待,1990年代,有一海南书法同道去苏州购买碑帖,祝嘉得知有如此好学同乡,十分高兴。在自己家中热情接待这位同乡后,还托这个年轻人带回7幅墨宝,无偿赠予海南省博物馆。当时,全国各省博物馆大都收藏有祝嘉的书法作品。祝嘉赠字家乡博物馆,浓浓乡情尽显其中,一时间在海南书法界传为佳话。海南文宝斋总经理黄小鹏,因仰慕同邑乡贤祝嘉的书艺,十数年间,屡赴苏州,拜望祝老,亲聆教诲。在苏州祝嘉的书房内,常年悬挂着一幅由海南画家所绘海南风物的画作,祝嘉每有思乡之时,常念画中景物。每周搜集齐全《海南日报》,通过邮局寄送给他。能定期看到家乡报纸,了解海南新闻时事,也成为先生晚年的一大乐事。
清贫的物质生活,没有阻止住祝嘉先生对书学研究的热烈追求,倒是“愈穷而嗜之愈深”。六十至七十年代经历天灾人祸,尤其是老年丧子,后妻又亡,可他不但硬挺了过来,更是化悲痛为力量,将无限哀思寄于笔端,以数百万字的著述告慰亡灵——“历尽却波好汉,一帆风顺属庸人。”(《八十初度书怀》)。90岁后又书一联“笔有千秋业,胸无一点尘”以表心迹。
字如其人
祝嘉一生坎坷,热情耿直。热情使祝嘉对事业全身心投入,耿直使他得以在书法作品直抒胸臆,天机勃发。祝嘉是一个性格坦率,不会巧言的人。有什么话,他一定会直说,从不加工修饰,也让很多人听了不大舒服。祝嘉曾直言,“现在不少‘书家’,全是捧出来的,不是苦学出来的。什么碑帖都未用过苦功,而且唯利是图,满纸江湖气。不论名怎样大,也是站不住脚的。懂得书法的人日多,也就是他们失败之时。可以拭目以待,‘不幸而言中’的时候总会到来。”“但在这个唯物论的时代,偏偏又这么多不用功的‘大书家’。书不读,碑不临,不读《说文》,一条书家条件都拿不出来,而偏偏是‘大书家’、‘著名书法家’!”。祝嘉为人坦荡,直言之口,对书坛乱象针砭时弊,也得罪了不少人,自己也吃过不少亏,但他始终难以改变。祝嘉一生淡泊名利,清贫自居,始终与高官厚禄无缘,其内心常能体恤百姓甘苦。晚年的祝嘉在自己家里设堂授徒,远近学子慕名而来,他从不收取一分学费。王渊清是祝嘉的弟子,他告诉记者,“‘文革’后,书法热开始升温。一些学院、培训班请先生去上课,他虽年事已高,却从不推辞,也不计较报酬,常常是免费讲座。一次,无锡书法艺专请先生去讲课,他整整讲了一天,学校领导很感动,付给他200元课金,他执意不收。较后,他只收了50元交通费,将剩下的150元退还给学校。并对校领导说,讲一天课付200元,太高了。学校应该节省开支,降低学生的学费,以便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书法教育。”祝嘉人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祝嘉,这位青年时代离开海南文昌故土的寒门学子,毕生为弘扬书法艺术做出巨大贡献。他在国内率先对古代书法史料展开全面整理,撰写了中国*部《书学史》,一生临过百回以上的碑帖超过一百二十种。七十余种著作,三百六十万字的著述规模,为现代书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当之无愧的近现代书法研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