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云大新闻。高校大学,教育网站,云南大学,云大首页。
学术研究/云南大学
学术水平云南大学建校伊始,即以“扬文化之波,播科学之种”为追求,视学术创新为学校发展之动力。近十年来,学校大力发扬重学术的办学传统,推行学术兴校,科研平台建设、获取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奖励、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6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等多项*大奖。有4篇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 、 《云南大学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十一种名刊,成为全国地方高校进入教育部首批名刊工程的学术刊物。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修建“中缅油气管道”的咨询报告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并付诸实施,“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成果为水资源问题和国际河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生态修复和污染河流治理”、“阳宗海砷污染治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与控制”等研究成果在高原湖泊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云南大学圆满举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大会发表的《昆明宣言》标志着我国在该学术领域赢得宝贵的话语权。
直属科研单位: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云南大学高教研究院 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云南大学西边中心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云南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 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自然资源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云南省地理研究所 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省电子计算中心
人才培养自1922年12月建校以来,云南大学共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近10万人。以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知识广博、务实进取而享誉省内外的云大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几年来,根据云大“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并实践着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了“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构建以教育观念、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及运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遵照“自尊 致知 正义 力行”的校训,造就博专高精兼备、德智体美同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云南大学设立20余项约2000万元的各类奖学金,截止2010年12月奖励学生15000余人次,投入助困经费1.5亿元,受助学生20余万人次。
教育水平2010年,云南大学留学生总量已达到1700人次,比“十一五”前翻了3倍多,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学历学位生数达347人,各类政府奖学金学生招生已逾350人。
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学校从2006年在孟加拉国设立云南省*所孔子学院至今,已在伊朗和*分别设立了1所孔子学院(堂),占全省总数五分之三。
中美“1+2+1”人才培养项目派出学生人数,在“十一五”期间翻了3倍。2009年新开创的“中加2+2,2+3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两届学生已招生200余人。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诸多领域进入“国家队”行列。包括进入教育部国家政府奖学金院校,成为教育部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的院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10个“教育援外基地”之一,并成功举办了七次援外项目,被国家外专局授予全国11个软件人才(国际)培养基地之一。2010年,学校成功举办的“东亚10+6高等教育合作论坛”,成为我国*在东亚峰会框架下举办的教育论坛。
云南大学基金会是全国大学基金常务理事单位。云南大学基金会已发展到有近七十位海内外董事,他们为云大捐款捐物,献计献策,牵线搭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近五年来,云南大学先后与美、英、俄、日、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关系,派出了200余人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成功举办了十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云大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大学之一。
办学规模/云南大学
近年来,云南大学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按照“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的总体要求,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实施综合创新战略、人才强校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合作共建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着力推进“树木树人计划”、“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上了新的台阶。云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文、史、哲、经、法、教育、理、工、农、医、管、艺术等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中,学校民族学、生态学排名第2,政治学排名第6,生物学排名第9,化学排名第13。微生物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学校下设个26个学院、13个研究机构、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719人,研究生12319人。有本科专业94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精品课程1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项,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重点学科,5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9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有*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1个“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非结对学术机构,1个省级研究中心,7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4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2910人,专任教师1712人,其中院士4人(含双聘、特聘院士),*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学名师奖4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4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3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第十届*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5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3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云岭学者”13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3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4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103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0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20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5人,云岭教学名师5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20个。*教学团队4个,云南省教学团队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12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6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8个。
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8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大奖。有10篇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十一种期刊之一。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修建“中缅油气管道”报告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并付诸实施,“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成果为水资源问题和国际河流问题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污染河流治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与控制”等研究成果在高原湖泊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4551.84亩,分布于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0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5.29亿余元,图书馆藏书343余万册。学校是*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