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突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抓住打造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建设烤烟、泡核桃、肉牛肉羊和生猪四个基地,培植矿冶、建筑建材、木器木雕、农畜产品加工和民族文化旅游五大支柱产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剑川网站,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10亿元,一、二、三产结构比例为24.7:49.9:25.4,财政总收入1.42亿元,工业总产值15.0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3.41亿元,旅游社会总收入395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567元。森林覆盖率达68.3%;县城建成区面积2.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23.58%。全县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稻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剑川网,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剑川就已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冲,与中原、东南亚地区和中、西亚地区有商贸文化往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剑川逐步形成了崇文尚教的社会风气,教育鼎盛,文风大开,被誉为“文献名邦”,蕴育了赵藩、周钟岳、张伯简、张子斋等一大批名人。剑川于元代(1271年)建县,1949年4月2日,中共滇西北工委在剑川成功发动武装起义,10月在剑川设立滇西北行政专员公署,12月底改设为丽江行政专员公署,剑川县属丽江专区。1956年8月,剑川划归大理州。剑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目前发现中国最大的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海门口遗址,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青铜时代,
毗邻兰坪铅锌矿,极具开发潜力。松茸、芸豆、泡核桃、烤烟、地参、药材等为可开发的特色生物资源,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国道214线穿境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境内河流众多,水能资源蕴藏量24.62万千瓦,连接四地州和川滇两省的滇西北电网在剑川交汇。优势明显。有铜、铁、锰、铅、锌、砂金、煤、花岗石等矿藏资源,剑川资源丰富,剑川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成矿带区域,